【架构师之路】-【01设计模式】-06设计原则之迪米特法则

    xiaoxiao2021-03-25  147

    定义: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只和朋友说话,不和陌生人说话

     

    朋友的介定:

    1、自身This(不用解释)

    2、方法参数传入

    public void drive(Car car) {

       car.move();

    }

     

    3、成员变量;

    4、成员变量的集合

    private List<Car> cars ;

    类中的Car也是朋友

     

    5、创建出来的对象;

    public class CarFactory {

       public Car createCar() {

         return new Car();

       }

    }

    此处类中的Car也为朋友;只要不在这5种这类的都是陌生人;那么此类尽量不要和陌生人交流(有可能陌生人是人犯子哦);

     

    举例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你想办一件事情,但是凭借你的能力是做不到的,而你周围的朋友也无法帮你办到。但是恰好你有一个朋友认识有另外一个朋友可以办得成此事,那么你只有拜托你这位朋友中间牵线搭桥,让他的朋友帮你办好此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暂且定义你为A,你的朋友为B,你朋友的朋友为C好了。

    反面教材

    我们先来看看表达此种关系的UML类图:

    实现代码如下:

    1.类A和类B是好朋友,能找到类B来帮忙:

    public classA{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A(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BgetB(String name){ return new B(name); } publicvoidwork(){ B b = getB("李四"); C c = b.getC("王五"); c.work(); } }

    2.类B和类C是好朋友,能知道类C来帮忙:

    public classB{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B(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CgetC(String name){ return new C(name); } }

    3.类C能够办成此事:

    public classC{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C(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voidwork(){ System.out.println(name + "把这件事做好了"); } }

    4.场景类

    public 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A a = new A("张三"); a.work(); } }

    运行结果如下:

    王五把这件事做好了

    上面的输出虽然是把事情成功办好了,但是仔细看业务逻辑明显是不对的。A和C又不是好朋友,为什么在类A中会出现类C呢?他们又互相不认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明白,这种场景在实际开发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对象A需要调用对象B的方法,对象B有需要调用对象C的方法……就是常见的getXXX().getXXX().getXXX()……类似于这种代码。如果你发现你的代码中也有这样的代码,那就考虑下是不是违反迪米特法则,是不是要重构一下了。

    正确例子

    为了符合迪米特法则,也为了让业务逻辑能够说得通,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修改一下。

    UML类图如下:

    代码如下:

    1.类A和类B是好朋友,能找到类B来帮忙:

    public classA{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A(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BgetB(String name){ return new B(name); } publicvoidwork(){ B b = getB("李四"); b.work(); } }

    2.类B和类C是好朋友,能知道类C来帮忙:

    public classB{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B(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CgetC(String name){ return new C(name); } publicvoidwork(){ C c = getC("王五"); c.work(); } }

    3.类C能够办成此事:

    public classC{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C(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voidwork(){ System.out.println(name + "把这件事做好了"); } }

    4.场景类

    public classClient{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A a = new A("张三"); a.work(); } }

    运行结果如下:

    王五把这件事做好了

    上面代码只是修改了下类A和B的work方法,使之符合了迪米特法则:

    类A只与最直接的朋友类B通信,不与类C通信; 类A只调用类B提供的方法即可,不用关心类B内部是如何实现的(至于B是怎么调用的C,这些A都不用关心)。

     

    最后总结:记住朋友法则;

    优点:系统 耦合度低;

    缺点:产生太多的中间类;系统复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ju.6miu.com/read-104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