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键、外键、索引

    xiaoxiao2021-04-13  35

    外键的作用:

    外键是数据库一级的一个完整性约束,就是数据库基础理论书中所说的“参照完整性”的数据库实现方式。           外键属性当然是可以去掉的,如果你不想再用这种约束,对编程当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相应的录入数据的时候就不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参照完整性”检查了。        例如有两个表      A(a,b)   :a为主键,b为外键(来自于B.b)      B(b,c,d)   :b为主键       如果我把字段b的外键属性去掉,对编程没什么影响。   如上面,A中的b要么为空,要么是在B的b中存在的值,有外键的时候,数据库会自动帮你检查A的b是否在B的b中存在。

      1、外建表达的是参照完整性:这是数据固有的,与程序无关。因此,应该交给DBMS来做。      2、使用外建,简单直观,可以直接在数据模型中体现,无论是设计、维护等回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对于分析现有的数据库的好处时非常明显的--前不久我分析了一个企业现有的数据库,里面的参照完整性约束有的是外键描述,有的是用触发器实现,感觉很明显。当然,文档里可能有,但是也可能不全,但是外键就非常明显和直观。      3、既然我们可以用触发器或程序完成的这个工作(指参照完整性约束),DBMS已经提供了手段,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去做?而且我们做的应该说没有RDBMS做得好。实际上,早期的RDBMS并没有外键,现在都有了,我认为数据库厂商增加这个功能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外键更方便。      4、关于方便,根据我带项目的情况来看,程序员确实有反映,主要是在调试时输入数据麻烦:如果数据可以违反参照完整性,那么就是说参照完整性本身就不对名誉业务冲突,此时也不应该用触发期货程序实现;否则,说明数据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应该进入数据库!而且,这也应该是测试系统的一个内容:阻止非法数据。实际上,前台程序应该对这种提交失败做出处理。数据是企业的而非程序的,储程序要尽量与数据分离,反之亦然。

    最后说一下,建键几个原则:

    1、 为关联字段创建外键。 2、 所有的键都必须唯一。 3、避免使用复合键。 4、外键总是关联唯一的键字段。 

    ***********************************************************************************************

    主键:

      能够唯一标识表中某一行的属性或属性组。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但可以有多个候选索引。主键常常与外键构成参照完整性约束,防止出现数据不一致。主键可以保证记录的唯一和主键域非空,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主键自动生成唯一索引,所以主键也是一个特殊的索引

    索引:

      是用来快速地寻找那些具有特定值的记录。主要是为了检索的方便,是为了加快访问速度, 按一定的规则创建的,一般起到排序作用。

      唯一性索引:这种索引和前面的“普通索引”基本相同,但有一个区别:索引列的所有值都只能出现一次,即必须唯一。

      注:当你的应用程序进行SQL查询速度很慢时,应该想想是否可以建索引。

     

      在数据库表中,对字段建立索引可以大大提高查询速度。假如我们创建了一个 mytable表:

      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   我们随机向里面插入了10000条记录,其中有一条:5555, admin。

      在查找username="admin"的记录 SELECT * FROM mytable WHERE username='admin';时,如果在username上已经建立了索引,MySQL无须任何扫描,即准确可找到该记录。相反,MySQL会扫描所有记录,即要查询10000条记录。

      索引分单列索引组合索引。单列索引,即一个索引只包含单个列,一个表可以有多个单列索引,但这不是组合索引。组合索引,即一个索包含多个列。

    普通索引:这是最基本的索引,它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索引:它与前面的普通索引类似,不同的就是:索引列的值必须唯一,但允许有空值。如果是组合索引,则列值的组合必须唯一。主键索引:它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不允许有空值。一般是在建表的时候同时创建主键索引。组合索引:CREATE TABLE mytable(   ID INT NOT NULL,    username VARCHAR(16) NOT NULL,   city VARCHAR(50)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  为了进一步榨取MySQL的效率,就要考虑建立组合索引。就是将 name, city, age建到一个索引里。

    选择和合适的数据类型:

    通常情况下,越小的数据类型通常更好,越小的数据类型通常在磁盘、内存和CPU缓存中都需要更少的空间,处理起来更快。简单的数据类型更好,整型数据比起字符,处理开销更小,因为字符串的比较更复杂。在MySQL中,应该用内置的日期和时间数据类型,而不是用字符串来存储时间;以及用整型数据类型存储IP地址。尽量避免NULL:应该指定列为NOT NULL,除非你想存储NULL。在MySQL中,含有空值的列很难进行查询优化,因为它们使得索引、索引的统计信息以及比较运算更加复杂。你应该用0、一个特殊的值或者一个空串代替空值。

    建立索引的时机:

      一般来说,在WHERE和JOIN中出现的列需要建立索引,但也不完全如此,因为MySQL只对<,<=,=,>,>=,BETWEEN,IN,以及某些时候的LIKE才会使用索引。

    外键:

      是用于建立和加强两个表数据之间的链接的一列或多列。外键约束主要用来维护两个表之间数据的一致性。简言之,表的外键就是另一表的主键,外键将两表联系起来。一般情况下,要删除一张表中的主键必须首先要确保其它表中的没有相同外键(即该表中的主键没有一个外键和它相关联)。

    MySQL中创建外键:

    删除时、更新时:

    RESTRICT:限制,指的是如果字表引用父表的某个字段的值,那么不允许直接删除父表的该值。NO ACTION:无参照完整性关系,有了也不生效。CASCADE:级联,删除父表的某条记录,字表中引用该值的记录会被删除。SET NULL:在父表上update/delete记录时,将子表上匹配记录的列设为null 。

    触发器:

      触发器是一种与表操作有关的数据库对象,当触发器所在表上出现指定事件时,将调用该对象,即表的操作事件触发表上的触发器的执行。

    以Navicat for MySQL为例说明触发器的使用:

      

    名:用户自定义一个触发器的名字触发:这里有两个选项(Before&After)说明是在执行语句之前还是在之后操作插入、更新、删除

    可以建立6种触发器,即:BEFORE INSERT、BEFORE UPDATE、BEFORE DELETE、AFTER INSERT、AFTER UPDATE、AFTER DELETE。

    另外有一个限制是不能同时在一个表上建立2个相同类型的触发器,因此在一个表上最多建立6个触发器。

    INSERT 型触发器:插入某一行时激活触发器,可能通过 INSERT、LOAD DATA、REPLACE 语句触发; UPDATE 型触发器:更改某一行时激活触发器,可能通过 UPDATE 语句触发; DELETE 型触发器:删除某一行时激活触发器,可能通过 DELETE、REPLACE 语句触发。

    BEGIN … END 详解 在MySQL中,BEGIN … END 语句的语法为:

    BEGIN [statement_list] END 其中,statement_list 代表一个或多个语句的列表,列表内的每条语句都必须用分号(;)来结尾。 而在MySQL中,分号是语句结束的标识符,遇到分号表示该段语句已经结束,MySQL可以开始执行了。因此,解释器遇到statement_list 中的分号后就开始执行,然后会报出错误,因为没有找到和 BEGIN 匹配的 END。

    这时就会用到 DELIMITER 命令(DELIMITER 是定界符,分隔符的意思),它是一条命令,不需要语句结束标识,语法为: DELIMITER new_delemiter new_delemiter 可以设为1个或多个长度的符号,默认的是分号(;),我们可以把它修改为其他符号,如$: DELIMITER $ 在这之后的语句,以分号结束,解释器不会有什么反应,只有遇到了$,才认为是语句结束。注意,使用完之后,我们还应该记得把它给修改回来。

    下面举例说明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触发器例子:

    假设系统中有两个表: 班级表 class(班级号 classID, 班内学生数 stuCount) 学生表 student(学号 stuID, 所属班级号 classID) 要创建触发器来使班级表中的班内学生数随着学生的添加自动更新,代码如下: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tri_stuInsert after insert on student for each row begin declare c int; set c = (select stuCount from class where classID=new.classID); update class set stuCount = c + 1 where classID = new.classID; end$ DELIMITER ;

    变量详解 MySQL 中使用 DECLARE 来定义一局部变量,该变量只能在 BEGIN … END 复合语句中使用,并且应该定义在复合语句的开头,

    即其它语句之前,语法如下:

    DECLARE var_name[,...] type [DEFAULT value] 其中: var_name 为变量名称,同 SQL 语句一样,变量名不区分大小写;type 为 MySQL 支持的任何数据类型;可以同时定义多个同类型的变量,用逗号隔开;变量初始值为 NULL,如果需要,可以使用 DEFAULT 子句提供默认值,值可以被指定为一个表达式。

    对变量赋值采用 SET 语句,语法为:

    SET var_name = expr [,var_name = expr] ...

    NEW 与 OLD 详解

    上述示例中使用了NEW关键字,和 MS SQL Server 中的 INSERTED 和 DELETED 类似,MySQL 中定义了 NEW 和 OLD,用来表示

    触发器的所在表中,触发了触发器的那一行数据。 具体地: 在 INSERT 型触发器中,NEW 用来表示将要(BEFORE)或已经(AFTER)插入的新数据; 在 UPDATE 型触发器中,OLD 用来表示将要或已经被修改的原数据,NEW 用来表示将要或已经修改为的新数据; 在 DELETE 型触发器中,OLD 用来表示将要或已经被删除的原数据; 使用方法: NEW.columnName (columnName 为相应数据表某一列名) 另外,OLD 是只读的,而 NEW 则可以在触发器中使用 SET 赋值,这样不会再次触发触发器,造成循环调用(如每插入一个学生前,都在其学号前加“2013”)。

    查看触发器

    和查看数据库(show databases;)查看表格(show tables;)一样,查看触发器的语法如下:

    SHOW TRIGGERS [FROM schema_name]; 其中,schema_name 即 Schema 的名称,在 MySQL 中 Schema 和 Database 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可以指定数据库名,这样就

    不必先“USE database_name;”了。

    删除触发器

    和删除数据库、删除表格一样,删除触发器的语法如下:

    DROP TRIGGER [IF EXISTS] [schema_name.]trigger_name

    触发器的执行顺序

    我们建立的数据库一般都是 InnoDB 数据库,其上建立的表是事务性表,也就是事务安全的。这时,若SQL语句或触发器执行失败,MySQL 会回滚事务,有:

    ①如果 BEFORE 触发器执行失败,SQL 无法正确执行。 ②SQL 执行失败时,AFTER 型触发器不会触发。 ③AFTER 类型的触发器执行失败,SQL 会回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ju.6miu.com/read-6686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