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 a thir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的缩写
第三次量化宽松(QE3):自2010年6月底,美国的经济数据例如就业数据等已经接近崩溃,复苏无望,美联储为应对无法预期中的危机而不得已展开的又一次的量化宽松:第三次量化宽松(QE3),或是隐性的。美国人或许认为是欧洲希腊债违约可能把美国经济再度拖入衰退,其实性质在于美国本身的货币滥发导致其国际信用降低,大量债券的发行,致使合约履行能力大打折扣,债务违约已成为可能性。
美国的印钞刺激“无法停止”,隐性坏账的再次暴露,将是引爆美元泡沫的导火索,经济在“美元毒品”的刺激下再次反复,而后又趋向于衰退,美元体系已无法支持美国长期以来的过度透支。当前,美国政府寄希望于把这个风险转嫁出去,或是让其他国家不断加息,抑制通胀,再加息,反复通胀,人民币等货币不断升值,其一定程度也是美元崩溃的表现。
当然,美国还可能采取更为匪夷所思的想法--“战争思维”,它可以开动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机器,挑起争端,搅乱世界,各种经济秩序将不复存在,而它有可能通过它的再一次强大,建立一种有利于它的新秩序,建立又一次美元霸权。
如果要光明正大地推出QE3,有两个基本前提: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下降。
伯南克为什么对QE3如此痴情?
因为,QE3对他而言,对美联储而言,对美国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在2011年给我的学生回复的长达一万余字的信中,分析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美联储通过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在累积越来越多的资金!不仅美联储,美国其他一些机构、企业同样如此。他们在等一个时间节点,等待与中国的泡沫的对接。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美国需要中国的泡沫,而且,是大泡沫。只有借助这个泡沫,才能完成财富的更快地成长,也只有借助这个泡沫,才能实现未来的全身而退。美联储推出QE3的可能性之所以依然比较大,就在于,通过QE3,它又可以持有更多资金,等到中国泡沫破灭后,到中国廉价收购,同时,也到欧洲收购那些被欧债危机搞垮的企业,或者一些资源。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但中国的研究者和学者们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细节……”
我在前期的博文中曾经预测,美元自2011年9月步入新周期,在强势周期之初是“被走强”阶段,而后“美元将随之走出独立趋势”。有一点必须要重视的是,美元在很多人眼中虽然依然弱不禁风,但在一个静观棋局的人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假象——尽管假象的构筑仍需要一个过程,犹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假象同样需要一个过程那样,都在酝酿、积聚着力量。
伯南克,亦或伯南克的美联储,亦或美联储的强大后盾美利坚合众国,将拥有了更强大的增强自身财富的武器——当美元强势而起,伯南克的美联储就拥有了更强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与欧债危机后的狼藉、中国泡沫破灭后的萧杀对接,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美元的贬值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如人民币的升值过程是一个同样漫长的过程一样,但一旦二者转势,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此前漫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
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把伯南克的意图说清:在美元升值之前,尽可能多地拥有美元!
美联储通过“印钱”买入证券资产,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有如此暴利,伯南克焉能不动心?其实,即使没有QE3,仅前两次定量宽松给美联储带来的巨大能量就已经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但贪婪总是无止境的,尤其面对那些弱智的肥羊还在沾沾自喜、自我陶醉的时候,强者的欲望冉冉上升。整个世界就是一盘棋局。怎么走下一步棋,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既定战略,也取决于对手的棋怎么下。当伯南克摆好棋局,它等待的将是:一、下一个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债务危机的恶化。二、日本债务危机爆发。三、中国货币泡沫+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及随后的破灭。
随着全球央行年会的逼近,市场各方对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热议再度升温。QE3是将呼之欲出,还是彻底的偃旗息鼓?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
QE3推出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无论从历史经验,即QE1和QE2,还是从理论上来看,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刺激的边际效益在递减,而同时,对通胀的边际效用在递增。如果推出QE3,对新兴国家市场来说很有可能造成两个效应:其一,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其二,会导致大量热钱继续涌入新兴国家市场,从而催生资产泡沫。
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刺激实体经济复苏几乎没有任何持久的效果。它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大多数都流入到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里面去了,家庭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信贷需求一直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因为去杠杆化过程远远没有结束,私人部门信用需求萎靡。
货币和信用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和金融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剧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背离,此次全球股市因美国主权信用级别下调而大幅度缩水,本质上就是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严重背离的必然后果。QE3只会再度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对于刺激真实经济复苏不会有实际效果。
QE3推出应该如何应对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出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正准备推出新一轮刺激措施,外汇黄金投资者可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往往会造成亚洲价格上涨,也是提示外汇投资者购买大宗商品或硬通货以求避险的信号。由于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美国的量化宽松无疑会导致香港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在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之际,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嘉汇国际外汇喊单专家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9月的会议上推出一项规模约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外汇喊单专家认为,对于亚洲来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胀水平的影响远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明显,而且基本上是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了通胀。美银美林还指出,由于实施了前几轮的量化宽松,台币、韩圆和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已经呈现出对美元升值的趋势。尽管对美联储是否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市场似乎已经抛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恐慌,而是关注起实施新刺激政策的前景。例如,澳元汇率长期以来被视作中国经济状况的可靠反应。目前澳元已经从6月的低点反弹逾7%,同时石油、铜和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出现了反弹。中国似乎也在考虑实施刺激。上周,长沙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规模人民币8,290亿元(约合1,3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人们不禁预计其他地区会采取同样做法。尽管在今年晚些时候领导层换届前夕,中国中央政府增加支出的步伐一直较缓慢,但一些地方政府现在显然已经做好了行动的准备。QE3的前景很可能会让亚洲的决策者和投资者停下来思索一番。对于中国来说,美元贬值的前景可能会为萎靡不振的出口业提供一个求之不得的支撑,因为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决定了人民币也会贬值。然而,中国央行可能会密切关注通货膨胀抬头的可能,尽管最新的数据显示,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降至2.2%。粮食价格上涨是个再次值得担忧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美国中西部的干旱可能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中国政府对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常见的抱怨是,这项政策令中国持有的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贬值。中国大部分外储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这已经促使北京将其持有的外汇储备分散到其它货币和硬资产中。受中国政府控制的中海油(Cnooc)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石油生产商Nexen就是反映这一政策的最新例子。就香港而言,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美国量化宽松给香港造成的典型影响是资产价格走高以及其它商品通货膨胀。在当前这个时点这尤其不受欢迎,因为随着经济放缓,很多企业和个人已经因物价高企而怨声载道。虽然香港的通货膨胀率在去年攀上7%的高峰后在近期回落至3.7%,但仍有大量证据表明存在通胀压力。评级机构惠誉(Fitch)说,今年以来零售店面租金上涨了大约20%,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峰值水平。商业地产尤为强劲。去年特区政府推出一项特殊印花税,专门针对那些购入住宅物业不满一定年限就进行转售的业主,将对他们额外征收楼价5%至15%的印花税。一些分析师认为,这项政策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即将投机性资金引入商业地产。所以,针对美联储政策给香港楼市带来的影响,如果你想进行短期交易的话,最好买入一间办公室而不是一套公寓。从股市投资的角度看,很明显应该选择投资那些业绩稳定的大盘地产股,比如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太古地产(Swire Properties)以及希慎兴业。资产价格膨胀再加上租金上涨滞后将令此类股票受益。虽然香港的业主可能欢迎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但这却·令新上任的香港特区政府头痛。本届政府将发现香港的汇率政策重新受到关注。
中国该如何应对QE3对中国造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若QE3一经推出,美元就会贬值,大宗商品就会上升,会对中国造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不过虽然QE3对大宗商品需求包括投机性需求可能有刺激,但来自中国的需求和早前比要温和得多。
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风险 一旦美元贬值,对中国无疑是一场严峻的外汇储备安全考验。解决中国外汇储备过高的问题,不仅要鼓励藏汇于民、增加购买海外资产,还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货币政策将更趋理性 一旦美联储推出QE3,中国货币政策将更趋理性,不会再度出现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举动。此前政策微调多倾向采用价格工具,而谨慎使用数量型工具。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英文首个字母缩写。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QDII和QFII
[ˈkwɔlifaid;ˈkwɔlə.faid] 释义:adj. 有资格的,有保留的,有限制的 [dəˈmestik] 释义:adj. 家庭的,国内的,驯养的 n. 佣人,家仆 [ˈfɔrin] 释义:adj. 外来的,外国的,异质的,不相符的另一个与QDII相对应的制度叫QFII。QFII,即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 ,直译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和QFII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主体和参与资金的对立。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说,在中国以外国家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FII,而在中国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以外的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DII。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以容许在资本账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